Saturday, June 25, 2005

历史上的皇帝 之 十二

康熙帝
(Part I)

明末思想家黄宗义在其名著《明夷待访录》中说:“欲成为一位明君除了自我牺牲之外别无他途,这实在是一项最不合算的职业。”此话可说一针见血的道破为之难。黄宗义所说的自我牺牲是指压抑个人的欲望和嗜好,一切以政治为先。身为一国之军,终其一生都必须自我牺牲,五年,十年的压抑克制或许能做到,但是要持续二、三十年则是一件甚为艰难的事。

历史上正真能够克服这种困难,而嬴得明君之誉的皇帝有二,一是唐太宗李世民,另一位就是这里所说的清康熙,爱新觉罗玄烨。详细记载唐太宗的政治态度的《贞观政要》中,有一段著名的问答“创业乎?守成乎?”唐太宗个人突破创业的困难,备尝守成的艰难,终于开创太平盛世,成就伟大帝业,被誉为明君,这一点清康熙帝与他几乎完全相同。然而,唐太宗在位只有23年,清康熙却长达61年。如此说来,康熙帝所做的自我牺牲较唐太宗为大,也就更难能可贵。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,但是自始至终,他所表现的政治态度几乎无懈可击,敬谨勤奋的精神未尝一日稍怠,凭这一点就足以称之为万世英主。

康熙帝(1654-1722),即清圣祖,满族,爱新觉罗氏,名玄烨。1661-1722年在位,后世以年号称之康熙。康熙八岁即位,由四辅政大臣辅佐朝政。但是这四位辅政大臣并没有和衷共济,他们彼此争权夺利,互相排斥。在这场权势争夺中,获得胜利,掌握大权的是鳌拜。康熙六年(1667年)亲政,但有名无实,大权仍掌握在大臣鳌拜手中。当时只有14岁的康熙决心除掉专横的鳌拜,不再使他干预朝政。康熙用的方法巧妙无比,出人意外。他召集了一些王公大臣的少年子弟,作为侍卫,每天陪伴他在宫中练习蒙古摔角。这不过是少年的游戏,所以鳌拜毫不以为意。两年后的某日,鳌拜照例上朝,康熙使了一个眼色,一位力气最大的少年立刻扑向前,将鳌拜摔倒在地,众少年蜂涌而上,把鳌拜捆绑起来。但是康熙并未将他处死,只是将他监禁起来,断绝了她的政治生涯。

康熙帝亲政后六年,清朝面临最了开国以来最大危机,这便是“三藩之乱”。康熙12年,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为由,上表请求辞归故里。康熙帝立即批准,同时撤消他的‘藩领’。平西王吴三桂为试探朝廷的意向,与靖南王耿精忠联合上奏,请愿归还藩领。朝廷之内主张不要撤消藩领的人占多数,但康熙仍然接受两人的请求。吴三桂没料到朝廷真的接受,弄假成真,逼不得已只有举兵。此战耗时八载,于康熙20年(1681年)平定了三藩之乱。

to be continue…
康熙帝(Part II)

No comments: